跨境贸易入民币结算任重道远
2012-06-01

跨境贸易入民币结算任重道远

      央行、商务部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次获得发展助力。

    为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帮助企业规避美元等国际结算货币的汇率风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自20097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两年多来,银行累计办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2.58万亿元,人民币贸易结算企业超过6.7万家,近2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人民币互换协议。德意志银行预测称,2012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将达3.7万亿元,将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量的15%。

新兴市场业务异军突起

    从境内分布地区看,广东、北京、上海等外贸大省()仍然是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主要地区,天津、山东、重庆等地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从境外地域看,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81个,东盟、巴西、中东等新兴市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增长迅猛。

    3月初,尼日利亚宣布将等值于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计划向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在新兴市场愈发得炙手可热。而日趋频繁的贸易往来正成为人民币在上述地区流通的“催化剂”。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之所以在新兴市场更受青睐,是因为中国拥有相对优势的经济地位,它们不但接受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

币,还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货币。

进出口结算比例失衡

    2011年跨境人民币业务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1年中国现有账户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到2.5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394%,相当于2011年中国全球贸易额的约10.5%。

    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给外贸企业带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到账快、提高资金效率等诸多利好,但同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出现了“跛足”现象(出口付款比例远高于进口付款),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机制亟待改善。

    据央行数据,在2010年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量中,出口付款人民币结算比例为10-15%,进口付款比例大约为85-90%。专家预计,2011年度进出口付款比例也大致与此相同。

    业内人士称,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进口商品采用人民币结算,海外供应商接受程度较高;而中国商品出口海外,国外采购商对人民币结算的认同程度明显要低,而且国内外企业利用香港与内地两个市场的人民币汇差进行套利,导致出口付款人民币结算主要集中在香港、东南亚等少数地区。

人民币跨境结算任重道远

    业内专家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道路”已经铺平,但银行流程、海关税收等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现在业务快速增长,但主要是依靠出口付款增长的拉动,而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个前提消失,结算业务将迅速回落。进口商之所以不愿意用人民币支付,与中国产品议价能力低有关,进口商往往依托订单优势,将汇率风险转为“压价”。因此对中国企业而言,关键在于转型升级、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贸易环节占据话语权,才能推动人民币结算的应用。同时我国也应该完善人民币回流体系。

    此外,在国际市场上,非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很多国外进出口商不愿意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关键原因。因此,人民币若要实现跨境贸易自由流动,仅有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是不够的,还需商业银行之间直接跨境授信往来、资金往来,这样,人民币在境外才能被用于贷款、融资、垫付,从而便于贸易双方开立人民币信用证、保函等。